喬龍德:敢于擔當 建材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關鍵期
發布時間2016-12-27 瀏覽次數: 9057 次
圍繞國辦發《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2016年建材行業著力遏制經濟增長下行、效益下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去產能、補短板、增效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據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1~11月規模以上建材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7%,建材行業已經顯現出總體趨穩態勢,需求保持平穩,特別是基建項目釋放效應對水泥等拉動明顯;去產能成為行業自覺、不自覺的主動行為,行業自律作用顯現;結構調整工作有推進,兼并重組促進市場格局重構,競爭環境有所改善。未來,建材工業將即由單一的建材制造業向建材服務業擴展,實現兩業并舉。
中國建材聯合會會長喬龍德表示,2016年建材行業處于重要的轉折期、結構調整的轉型期、新的發展方向的選擇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期,是縮短過剩與短缺共存周期的關鍵時期。建材行業在經過跟隨、追趕國際領先水平的進程時期后,開始向前超越。下一步要進一步統一思想、開拓進取、砥礪奮進、敢于擔當,堅決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戰。
去產能成行業共識
記者:建材工業曾經是產能過剩的重災區,通過不懈的努力,水泥行業錯峰生產、主動停產等成為常態,企業從消極對待、惡性競爭逐漸開始了主動應對、積極參與。為此,2016年建材工業做了哪些努力?
喬龍德:今年建材行業“去產能”辦公室成立,停止生產32.5復合硅酸鹽水泥生產的動員大會召開,是建材工業從以往的以需求側改變供給側,向以供給側引領需求側轉變的首次嘗試。
去產能,政府、行業、企業已經形成合力,在市場需求沒有較大改變的情況下,建材行業實現了穩增長的良好開端。以水泥行業為例,去產能的效果在今年下半年已經顯現,很多企業雖然產量比往年有所減少,但是利潤反而有所增長。
未來,建材工業還將推出有力度的限制禁止新增產能的項目審查制度;將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規定轉換成各地政府的可操作、可實施的具體政策并推進實施;爭取政府和行業自籌補貼資金,用于落后產能退出市場。
補短板培育新動能
記者:建材聯合會在提出去產能的同時,還提出了補短板。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振興實體經濟的同時,還提出了要挖掘新動能。在挖掘新動能方面,建材工業有何進展?
喬龍德:補短板建材工業要做好四個方面:第一,做好新興建材及高端產業、帶動性強、成長性好的項目和產品的研發與組織攻關。第二,加快已成熟的技術產品擴展應用領域的開發,加大推廣力度,進而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第三,繼續開發一批跨行業、跨領域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進入其他工業領域和進入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第四,圍繞節能減排、綠色建材生產與應用,重點發展一批低能耗、無污染,滿足建筑業需要的綠色新型產品。
培育新動能,在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建材工業還要開辟兩條新路徑。一是由單一的建材制造業向建材服務業擴展。建材聯合會編制了《加快與拓展建材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引導建材行業由建材制造轉向“建材制造+建材服務”的創新發展模式。建材服務業的發展要立足建材制造業,服務建材制造業,又跨越建材制造業,形成覆蓋建材各領域和全產業鏈的、配套集成的全方位服務。
二是加快推進“走出去”的步伐。中國建材行業的發展,總體上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或領先的水平。爭取“十三五”末在國外的銷售收入達到8000億元人民幣。
目前,中國建材聯合會為促進中國建材產業的對外投資與合作,從引領、協調、服務的角度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實質性的效果。我國建材工業的國際產能合作已經由以產品為主向資本階段跨越,在境外建立建材專業園區的模式也進一步帶動建材企業出口產品和技術,推動企業到境外投資建廠。
據統計,目前中國建材工業已與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著多種形式的貿易往來,開辟了產品出口、對外工程總承包、技術服務、勞務合作等業務,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今年10月,中國建材國際產能合作企業聯盟應運而生,推動建材領域國際產能合作健康有序發展。
重塑產業格局
記者:2016年相對于其他行業,建材行業巨頭間的兼并重組運作頻頻,并從客觀上重塑了產業格局。建材工業做了哪些工作?
喬龍德:大企業的兼并重組是多方面因素促成。建材行業形成的中低端為主體的產業結構,其中一個主要的因素是優質的處于中高端的企業數量偏少、規模偏小,而低端產業企業數量較多。低端產能總體上技術裝備水平低,節能減排達標率低,資源能源利用率低。行業結構不合理,小企業太多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由此造成集中度低,行業缺乏凝聚力,自律效果差,無序競爭,行業協調工作難度大。
第一,致力爭取出臺企業兼并重組的優惠政策和被兼并企業人員安置資金補貼政策,用政策牽動,靠政策推動。
第二,統一規劃,引導與協調結合,各行業按產業、區域做出兼并重組的導向目錄,鼓勵和支持大企業主動承擔行業和社會責任,勇于擔當,勇于敢于吃虧,帶頭推進兼并重組,“十三五”期間水泥、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三大產業企業數量要減少四分之一以上,前十家企業集中度分別達到80%、80%和60%。
第三,創新兼并重組模式,以區域為主推動大企業兼并中小企業,大企業兼并大企業或相互重組,推行股權置換、控股并購、相互參股、相互產能置換,推廣混合所有制。
來源:中國工業報